作者 安双正,高级园艺师,全国林业苗木分会常务理事,全国十大苗木经纪人,陕西省林业乡土专家,西安市人大代表,蓝田县工商联副主席,蓝田县苗木花卉协会(商会)会长。
白皮松产业曾经是蓝田的主导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产业特色显明,也顺应市场需求,带动了一大批群众增收致富,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由于耕地保护政策、供需矛盾加深、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产业呈下滑趋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祝,组织围绕白皮松产业发展开展深入的调研,通过座谈交流、查阅资料、实地走访,施工地推荐等方式,总结了工作亮点经验和短板不足,并就科学有序发展优势主导林业产业、切实增加群众收入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
一、产业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白皮松天然林3万亩,人工种植白皮松13.6万亩,各种规格白皮松苗木已达6800余万株,山区、岭区、东西川、白鹿原四处白皮松苗圃繁育基地,全县从事白皮松种植、运输、销售人员约3万人,年销售207万株,年产值达到1亿元。以推荐销售白皮松为主的苗木合作社和公司有300余家。2015年国家质监总局批准蓝田白皮松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白皮松之乡”殊荣。
(一)发展历程
白皮松作为北方地区珍稀的乡土树种,寿命长、观赏性高、抗旱性强、土壤要求低、适应范围广,园林配置用途大,是城乡各类造林绿化的优选树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此背景下,我县迎来了白皮松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2012年前进入快速扩张期,各方社会资本纷纷流入,白皮松产业逐渐成长为县域支柱型产业,2012年全年新增种植面积5万亩,单株价格(以2米高度为例)达600元,出现苗木囤积垄断和价格虚高等现象。
2013年后,群众扎堆涌入市场,出现小散户自发种植小高峰。2017年底达到最顶峰,全县白皮松种植面积15万亩,单株价格(以2米高度为例)300元。
2018至2020年,受市场需求萎缩、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等因素影响,市场行情快速下滑,出现“退苗还耕”和抛苗销售等现象,2020年底全县白皮松种植面积约17万亩,单株价格(以2米高度为例)100元。
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全县累计新增种植白皮松10万亩、年均新增2万亩。截至目前,我县白皮松产业发展仍不景气,发展后劲仍然不足。从全县白皮松发展进程看,主要呈现出大起大落和小波动相结合的特点。
(二)做法和成效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发展保障更加有力。成立蓝田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白皮松产业发展规划、市场规范、提质增效、宣传营销、综合服务、品牌打造、经纪人管理、技术推广等工作,做到专业事由专业人干。实施白皮松企业(协会)评级、苗木经纪人评星制度,完成十大掘苗工、十大苗圃、十大经纪人,十大技术能手评定,苗木报价、销售、服务体系更加规范。开展白皮松行业经验交流、业务培训等活动每年5场次,全面提升现有经营主体能力水平,白皮松产业能人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凸显。
二是优化链条服务,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围绕白皮松种植、宣传、营销、品牌打造等环节开展全链条服务,依托县林业科技中心现有技术力量,组建起一只由5人参与的白皮松售后服务队,对销往全国各地的白皮松苗木进行跟踪服务,通过发送技术资料、电话回访、实地考察等方式,及时解决蓝田白皮松外销苗木生长、后期管理、诚信交易等问题。组织开展“种蓝田、卖全国”系列推介活动,县级领导带队赴拉萨、西宁等市实地考察调研,宣传推介我县白皮松,销路进一步拓宽。同时,邀请省市行业部门、全国知名绿化设计单位及专家学者等来蓝考察交流,持续提升我县白皮松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强化政策引导,转型发展稳步推进。严格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制定出台《蓝田县2022年低效残次林退出种植粮食作物试点工作方案》,在安村、孟村等15个镇街开展为期四个月的试点工作,明确每亩退出奖补500元。同时精心筹划推动,大力宣传引导,广泛发动群众。2022年,全县实际退出并种植粮食作物1.824万亩,涉及农户5866户、地块2万余块。2023年,群众自愿退出并种植粮食作物约2.5万亩,白皮松种植面积由2021年底的17万亩,减少至2023年底13.6万亩。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知名度持续提升。精塑“蓝田白皮松”品牌,发布“蓝田白皮松”公共区域品牌LOGO,以品牌化赋能白皮松产业高质量发展。拍摄蓝田白皮松宣传片,加大蓝田白皮松宣传力度,提升“蓝田白皮松”品牌影响力。注重蓝田白皮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标识注册和推广应用,制定出台《蓝田白皮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严格产品监督管理,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
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市场销路窄。无序扩张,差异化生产不够,产量过剩,呈现出供给大于需求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低水平同质化问题严重,高质量大规格苗木较少,产业竞争力弱,相互压价、
低价出售现象普遍,利润空间压缩。未能挖掘和凸显蓝田白皮松独具特色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主流消费群体关注度和社会知晓率不高。
(二)产业发展弱。协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未制定统一的苗木(白皮松)质量等级标准、生产管理标准、经营销售标准,缺乏有力有效的管理和指导,苗木普遍存在定植密度大,产业化、标准化、精品化水平不高,生产规模小而散等问题普遍存在。部分苗木企业逐步在提高品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取得一定成效,但带动作用不强。
(三)转型升级慢。在产业高速发展时期,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期打算,没能正确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和城市化建设趋势,未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转型方向、引导群众理性种植,当前产业已走入困境,接续产业的衔接上谋划还不多,带动群众增收的机制还不完善。
(四)高效退出难。2019年8月26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基层在处置过程中,缺少政策支持和行之有效的退出办法。2020年1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0〕44号)要求,“坚决遏制住耕地“非粮化”增量,同时对存量问题摸清情况,从实际出发,分类稳妥处置,不搞‘一刀切’”,处置不当,易引发信访、网络舆情等风险。
(五)群众意愿低。群众前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缺乏补贴资金,退出后损失难以弥补。蓝田距离西安较近,外出打工人数较多,且种植粮食收益低,群众种植粮食意愿普遍不强。尽管价格不高,但市场对白皮松仍有需求,2023年全县苗木销售增长135%,部分群众仍期待白皮松价格能够回升。城市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城镇周边部分居民有“占地待赔”侥幸思想。
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一是因地制宜有序推进低效白皮松退出。组织开展全县“白皮松”情况摸底调查,重点对原耕作条件较好、面积较大的白皮松地进行实地踏查,选择条件较好的镇村进行试点,探索开展山、岭退林建园、川道退林复耕,逐步让“良田”回归“粮田”。二是建立土地流转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依法依规有序有偿引导农民把低效白皮松土地流转给经营主体,积极发展代耕组织,依法组织村集体经济、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进行代耕,合理分配耕作收益,确保宜耕土地应种尽种。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抖音、微信、广播等新媒体平台,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做好群众工作,调动群众主动参与低效白皮松退出的积极性,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
(二)多措并举,发展精品白皮松产业。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帮助推介销售苗木,创新推动产业健康发展,降低群众经济损失。一方面,拓宽销售渠道。用好“蓝田白皮松”公共区域品牌,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持续提升蓝田白皮松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协会 企业 合作社”模式,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大型苗木花卉博览、展销会,搭建白皮松产销沟通平台。加强与造林绿化设计施工单位互动交流,增加白皮松设计数量,解决苗农卖苗难问题,增加群众收入。另一方面,提高苗木品质。引导低、小、散的白皮松种植户有序退出,保留企业化、专业化、精品化的白皮松种植户。引导苗农科推进产品分档分级,提升苗木质量,提高附加值。加大延链、补链、强链力度,下功夫培育研发新品种,积极开发白皮松盆景、造型苗木、丛生苗木、修剪苗木等园林新产品,塑造种植、建设、管理全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品牌化发展,提高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