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对桂花的极高嘉许。金秋送爽,正是欣赏桂花的好时节。桂花以其素雅的清香,自古就有“独占三秋压群芳”之美誉。
不过,在很多人印象中,一般只有在南方才能品赏到桂花的芳香。至今,颐和园已经举办了23届桂花节,公园每年在秋季,将温室种植的盆(桶)栽桂花放到室外举办花展,让北方人能品赏到桂花的清香。
鲜为人知的是,北京其实也有露地栽培生长的桂花。每年中秋或国庆期间伴随着秋风阵阵,那绵长悠远的香味,给肃穆的北方带来一丝丝清雅与浪漫。
作为南方常见的常绿阔叶植物之一,桂花在幽燕之地露地生长,这为人们带来一层神秘面纱。它们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酒店花园里桂花香四溢
在植物研究者眼中,位于西城区德外教场口街的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简称“北自所”)是一片神奇之地。这里露地生长着三十余种常绿阔叶植物,他们大多从20世纪90年代陆续被引种到北京,也基本经历了2021年冬季-19.6℃极端低温的锻炼。金秋时节,这里的主角就是桂花:丹桂、金桂、四季桂、银桂四个品种群7个品种的30余株桂花竞相绽放。
国庆节之前,北京常绿阔叶植物群邀请部分群友,线下参加了北自所2024年金秋赏桂活动。前来赏桂的群友,虽然不乏园林业内见多识广的专家学者、园林绿化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和资深从业者,但绝大多数还是第一次见识和感受了北京露地栽植桂花的馥郁芳香。
国庆后,当我因为桂花这个选题,电话采访《北京常绿阔叶植物》一书主编、北京市东城区公园管理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许联瑛老师时,北自所的桂花已过最佳花期。通过她给我的北自所赏桂的视频和照片,能感受到桂花给人们带来的惊诧与惊喜:层层翠绿间密布着一束束淡黄的花朵,如仙子般盈盈含笑。可以想象,当微风吹拂,清香扑面而来时,这个园区里萦绕着何等的江南温婉。
一个问题也从我脑海里冒出来:除了北自所,北京还有其他地方也种有桂花吗?许工告诉我:随着整体气候变暖以及北京城市的热岛效应,北京地区露地种植桂花,其栽培分布和数量是逐年增加的。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统计,她给出了具体的数字:“2021年时北京只有15处露地种有桂花,现在则增至20多处。有的地方种植数量还比较大,比如房山公路局、北京林业大学、亦庄荣华中路的朝林松源酒店等。”
说到这里,她在电话里似乎想起了什么:“朝林松源酒店的桂花可能正在花期,你可以哪天去看看,我也想去看看。”我便邀请她一起去看看。虽然身体不适,但她仍欣然前往。打车来到酒店,在大堂前面有一座名为“御园”的开放式花园。就在入口处,我们看到了两棵较大的桂花树,其中一棵冠幅达到了3米。虽未见花开,但看到它们长势甚好,就已经心满意足。
酒店面积不小,每栋楼的周围都辟有类似的小花园,我们一一看过去。除了桂花树,红叶石楠、冬绿黄杨等常绿阔叶植物不时闪现。不知不觉间,我们总共看到了二十余株大大小小的桂花树。酒店西南侧的四棵桂花树,令我们驻足良久:它们冠型高大圆整,枝繁叶茂,分别位于两座门的两侧。走近看,这几棵树上,茂密的树叶里正开出一朵朵小黄花,像一串串小铃铛挂在树上,俏皮可爱。
北自所的环境与此类似。它是北京较早引种桂花的单位,桂花的稳定盛开,离不开这处奇景的主人——马建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培育。北自所最早于1998年从江苏常州、宿迁等地引种无病虫害、长势健壮匀称的苗木,2002年进行第2次引进,以后又有零星引进,替换部分死株。经过数十年的悉心培养,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盛况。
马建老师介绍,从总的情况看,种在背风向阳处的桂花长势大体正常,每年正常开花,而少数种在相对空旷地方的,长势明显不好。因为北京的早春,气候干旱寒冷,空旷地方不利于桂花的生长。
不过,背风向阳地方,也要警惕日灼现象,即植物受到高温伤害。因此,马建老师提到了适度遮阳的重要性。在北自所种植桂花树时,他一般会架设遮阳网,这能起到非常好的遮阳效果:不仅能减少四季的高温日照,减少水分消耗,而且遮阳网是通风的,不会形成局部高温导致的烧苗。另外,遮阳网还能有效地降低风速,特别是冬季,西北风会快速降低气温,进而将叶片冻枯。
红叶石楠秋日长出新叶
不管是北自所的桂花,还是朝林松源酒店的桂花,许联瑛谈及它们,言语间都充满了快乐和赞许。
20世纪90年代前后,一直热衷于园林植物科研的许工,敏锐地发现北京人冬天可以不穿棉裤了,一些植物的绿色期开始变得更长了,有些绿地的草坪冬季也表现为绿色……在单位的支持下,她开始了这个方向研究,至今不辍。想当年,当她冬季在北京到处寻找常绿阔叶植物时,周边的人对她更多是质疑和不解。“北京地区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自然植物群落主要由落叶阔叶乔灌木和少量常绿针叶树种构成,原生的常绿阔叶植物极少分布。在很多人看来,北京发展常绿阔叶植物,是不可能的。”因为多方面原因,一时方向不明的她也曾一度放弃过对常绿阔叶植物的探寻。从2003年开始,转而追随陈俊愉院士研究了十多年的南梅北移——为北京引种梅花。
可是,在工作中,她在北京不断发现着一种又一种、一处又一处的常绿阔叶植物,甚至不乏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出现。这令她惊奇不已。于是她在2015年完成《北京梅花》这部学术专著以后,再一次重拾北京常绿阔叶植物研究,最终经过长达25年的艰难困苦,2021年,她终于出版了《北京常绿阔叶植物》,这本专著,第一次系统梳理了北京的常绿阔叶植物引种历史。
根据《北京常绿阔叶植物》一书统计,2021年,北京地区栽植10年以上的常绿阔叶植物达83种(含种下分类单位)。经过近几年的调查,目前统计,栽植10年以上的树种又有增加,加上栽植不足10年的新增树种,目前已超过95种。除此之外,原有常绿阔叶大树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比如,北京的荷花木兰,2021年只有22处,如今已发展至30多处。
她还提到了红叶石楠。这几年,它在北京发展比较快。在朝林松源酒店,我们便看到了数十株红叶石楠。即便是秋季,在阳光充沛的地方,不少植株依然长出了红色的新叶,这些跃动的红叶,为秋日的北京,带来几分灵动的色彩。
秋日里的红叶石楠
【科普】
北京常绿阔叶植物为何越来越多
北京市东城区园林管理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许联瑛介绍,北京常绿阔叶植物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植物变迁。工业革命二百多年以来,全球出现了气候变暖的趋势,“当然并不排除在变暖的总体趋势下也会出现极端低温,呈现出有周期而非匀速的气候变化规律。”气候的变暖,为常绿阔叶植物在北方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此,她提出了利用灾难转化灾难的观点:利用这一波自然气候变暖,科学发展以植物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利用常绿阔叶植物,增加城市园林应用树种、丰富园林景观、提高冬季绿量、改善和提升北京城市绿量结构。
北京常绿阔叶植物的增加,也是北京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需求。许联瑛老师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北京园林绿化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三十年为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旨是“绿起来”,即全面完成城市的基础绿化。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1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旨是“美起来”,我们也做到了城市绿化越来越美丽。
从2020年开始,北京的城市园林绿化进入第三个三十年,这一阶段的主旨应当是“壮起来”。在新的三十年,坚持科学发展和保护以植物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加大对北京既有常绿阔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利用气候变暖,增加北京冬季绿量,积极引种更优良的常绿阔叶树种,北京的园林绿化就可以实现结构健全基础上的质量提高,让首都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