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理想,努力拼搏。大家好!我是彰武‘酸枣姐’……”
近一年来,越来越多的阜新本地人以及外地网友通过手机网络平台了解到一个彰武种酸枣的女孩。她叫董嘉男,今年27岁,高挑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家住彰武县五峰镇乱山子村,是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
回乡:做一名“新农人”“治沙人”
“和很多女孩一样,我也曾有过进城做一名都市白领的想法。尝试着去打过工,可总觉得差点啥,还是回到家乡、回到农村更踏实。”董嘉男讲,她祖辈生活在农村,爷爷、父亲都曾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也许是受到了家人的影响,她更热爱的是农村。不过,她要做的一定是新时代的“新农人”。
“下决心回到农村之后,当然要考虑干什么?这时候我才一点一滴深入了解彰武70多年治沙的故事,这让我不由地开始重新‘打量’起自己的家乡。”董嘉男讲,随着对家乡生态建设的深入了解,就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她。“我也要为家乡的今天和明天做点啥。尽管我学的是幼师专业,但我从小就看着爷爷和父母他们育苗、栽树,毫不陌生……直到我和爸爸共同看到了酸枣园和酸枣仁这个项目后,毫不犹豫地决定了。”
经过多方考察、学习,酸枣项目在彰武县尚属空白,而且适宜在彰武栽植,不仅经济效益可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更重要的是,它适合在贫瘠的荒山、荒坡上生长。不过,要想有好的收成和高品质的果实,从育苗、栽植、嫁接……一直到后期酸枣仁的深加工,全套的科学技术需要掌握,还需要十分精细化的管理。
“技术,我可以从头学;精心管理,我更可以做到。”董嘉男讲,“我看中的是它每亩纯收入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如果我能够首先做成了,可以带动更多村民一起干,就可以逐渐发展成一项优势富民产业。我更看重的,是它可以让我和更多村民一起参与到新时代的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来。治沙又致富,绿富同兴。”
董嘉男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鼎力支持。而如今在当地镇政府工作的父亲偷偷藏了个心眼儿。
“我多次和女儿长谈,特别是陪她到各地考察的时候观察她,真怕她年纪轻轻‘三分钟热血’。”董嘉男的父亲董春龙讲,“渐渐地,我发现我也许低估了女儿的决心和意志品质……”
实践:想到了会吃苦,我不怕!
2024年3月,董嘉男的300亩酸枣基地开工了,位置就在乱山子村北侧的一座荒山上。结果一上山整地,就遇到了第一个“下马威”。
“从小就再熟悉不过的‘北山’,没想到它不仅荒,咋有那么多石头呀!”董嘉男指着山脚下的一堆堆石头讲,钩机挖开一道道沟之后,所有参战的村民就像秋天收土豆一样,一筐一筐、一车一车地从山上往下收石头,否则就无法整地,也无法成垄。
荒山整地的同时,温室大棚里育苗考验的是细心和技术。董嘉男一扫昔日里校园女孩的形象,起早贪黑,边学边干,整天钻在大棚里测土、浇水、施肥,一身土、一身汗、一身泥。“本地育苗不仅节约成本,也是一项日后必须掌握的技术。再有,本地育出来的苗更适应本地移栽,成活率更高。”
每亩地660株,300亩地就需要移栽19.8万株杯苗,全部要人工一株一株精心移栽到山坡上。为了保证后期酸枣果实的品质,300亩酸枣园需要全部覆盖上防草布,之后再一株一株把酸枣苗从防草布上打孔“挖”出来。整体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她不但要干,而且要快速教会身边的那些婶子、大姨们,抽空还要拍摄、剪辑视频作品搞宣传,晚上熬夜翻资料,学技术……真没想到,她还有真股子钻劲儿,自己上手设计的田间灌溉系统挺成功!”董春龙一脸欣慰地告诉记者,“起初,我和她妈真怕她熬不动了,撂挑子,后来看她一心扑在这个项目上,又心疼孩子,怕她累坏喽。熬了一年,现在看,山上的酸枣苗成活率超过90%,长势非常好……嘉男这孩子呀,能吃苦这点,家里人挺满意,村里人也都看好她,鼓励她!”
“有时候也感到很累,压力挺大的,也偷偷掉过眼泪。有时候也羡慕同龄的女孩们谈恋爱、享受生活的浪漫。不过,一想到彰武一代代治沙人的苦,我这根本不算什么苦。”董嘉男真诚地对记者讲,“想做一个‘新农人’,一个新时代治沙人,我想到了今后会吃更多苦,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不怕!”
未来:酸枣园里藏着“希望之种”
“今年春天,我们除了继续育苗、售苗,新挑战就是4月份开始300亩酸枣树的嫁接工作,目的是克服酸枣不稳产的特性,保证丰产期后的酸枣树稳产高产。”董嘉男讲,如今,基地的酸枣树已经长到七、八十厘米高,今年秋天就可以有部分产量,明年秋天会迎来丰产期。通过她这一年来的实践和宣传,不仅售出了大量的酸枣苗,也引起了周边村镇以及周边地区很多人的关注,开始陆续有人前来考察,并表示要跟着她学技术。每每,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分享经验。为此,她需要挤出更多时间来接待越来越多的客户、客人。
“‘小酸枣,大产业’。‘三两枣仁一两金,酸枣浑身都是宝’。”董嘉男告诉记者,通过到省内外各地考察,特别是经过这一年多的实际操作,她越来越坚信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酸枣仁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记载的“入药”佳品,如今在世界上被普遍认可。不单单是酸枣仁,酸枣肉、酸枣核也都可以作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等到丰产期以后,等到更多人加入这一产业后,她要实现的是拉长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最后要实现的是从育苗到林果,从原料到产品的全产业链型、现代化农事企业。
“如果我能在没人看好的荒山、秃山上,收获相当于大田里种庄稼近十倍的经济效益;如果我用三年时间实现了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就一定能带动身边更多的乡亲们和我一起干。”董嘉男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讲,“把一座座荒山、秃山变成花果山,再把花果山变成金山银山。”
她在视频作品里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酸枣园里藏着‘希望之种’。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地方,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幸福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