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我国中药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中药材野生资源日趋枯竭,保护开发利用野生中药野生资源的工作显得十分紧迫。如何通过科技供给侧改革为相对落后中药农业生产提供支撑呢?为此,我们按照宜昌市林业局的统一安排,在开展宜昌市林下经济--中药材产业调查活动中,对全市白芨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 野生资源急剧下降,白芨成为有钱人的种植业
据调查,白芨是湖北省道地中药材品种,白芨在宜昌市从东部的丘陵岗地到海拔1200米左右的山区都有分布,按照花色来分有白花、紫花、粉红、黄花。据远安、夷陵区、五峰等地药农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芨在疏林地、林缘及田边地角随处可见,近年来随着白芨自然分布区林分郁闭度提升等生境因素的影响、以白芨为原材料的医药、美容产品的开发应用,造成野生白芨的过度采集、野外呈零星分布,资源总量急剧下降。白芨繁殖以种子、块茎(假鳞茎)两种方式进行扩繁,但白芨种子繁殖成苗率极低,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白芨的人工种植主要为采挖野生资源的块茎进行家养试种,通过采挖野生资源或留种措施发展白芨人工种植,种苗缺乏是造成白芨规模化种植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随着市场对白芨原材料需求的不断扩大,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进入白芨种植行业,造成白芨种苗价格的迅速上升,据夷陵区雾渡河镇中药材合作社负责人秦发忠介绍,从12年开始,白芨种苗价格逐年暴涨,如大块茎种苗14年(春季)180~200元/kg,15年200~240元/kg, 16年300元/kg,以每亩种苗300kg计算,最高年份每亩种苗投资达9万元。白芨从种植到采收需要3~4年,较长的种植周期和过高的种苗价格,造成投资白芨种植产业的风险较高,农户不敢大规模投资,种植规模1~2亩,受白芨高投入因素的影响,一部分社会资本开始投资白芨种植产业,种植规模在10亩左右,单个投资者超过50亩的极少,正如部分种植大户所言白芨规模种植成为有钱人的种植业。
二、攻克种苗繁殖难关,白芨种植重回普通农户家
受高额的白芨种苗利润的驱使,14年开始,宜昌市部分中药材收购企业、专业合作社大学及研究所等开始探索白芨苗木繁殖技术。如三峡植物园和三峡大学联合成立了“三峡区域植物遗传发育与种质创新重点试验室”和“湖北省三峡特色植物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始白芨的组织培养研究工作,先后摸索出了白芨种子萌发、生根组织培养培养基配方,探索组织培养苗的建化技术,但组培苗成本价格在1.2元左右每株,按照每亩种植量1~1.2万株技术,每亩种苗投资达1.3~1.5万元,为进一步降低种苗价格,开展了种子直播育苗技术的研究,直播种苗成本在0.2~0.5元。目前,白芨等兰科植物种苗繁殖技术体系基本建成。
据夷陵区雾渡河镇中药材合作社、五峰知杏堂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白芨种子采用综合集成措施直播育苗出苗率70-80%,受苗期疫病、温湿度因素的影响,每平方米可出苗0.2~1万株,每亩出苗量40万左右(1年生苗),1年生苗可以到大田栽植也可以通过移栽到大田继续培养成大苗,大苗培养一年后种球直径可达4~6cm。2018年春季种苗销售价格为1年生苗0.2元/个、大苗(2年生苗)1.2~1.5元/个。
白芨种苗繁殖技术难关的突破,极大的降低了产业规模化种植的投资风险,为白芨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提供了技术支撑,白芨种植回归到普通农户家庭。初步统计截止到目前,宜昌市白芨种植面积2000~2500亩,夷陵区种植面积达800~1000亩。
三、开展技术攻关,实现白芨产业规范化种植
据调查,近年来国内先后出现黄姜、玛咖等中药材种植伤农问题,因此,发展白芨中药材种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种为中心,以基地为基础,以经济委纽带,以科技为依托,建立中药材骨干品种商品生产基地”的方针和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发展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导全中医药创新发展工作,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该纲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健全中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发展中药农业,提升中药工业,盖章中药商业,培育中药知识产业,促进中药产业链的形成与健康发展”。
当前,国内中药产业发展不平衡,中药产业还未真正形成中药农业产业的特色与优势,为开展宜昌白芨产业的规范化种植,三峡植物园和三峡大学联合成立了“三峡区域植物遗传发育与种质创新重点试验室”和“湖北省三峡特色植物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成了攻关团队,收集本区域内不同生境的野生种质资源,在开展种苗繁育体系研究的同时,开展种植区划、种苗标准化、良种选育等生产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如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平衡施肥与专用肥、合理采收与产地加工等)、药材优质高产等基础性研究工作。(三峡植物园管理处 高本旺 高晗 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