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李山已被成功打造成旅游观光带。彰武县委宣传部供图
昔时大漠沙如雪,今朝林稻浪千重。
彰武县,曾有“辽宁沙窝子”之称, 全县总面积的96%为沙化土地。 “无风三尺土,有风日点灯”“一碗米、半碗沙,五步不认爹和妈”,风沙肆虐如魔龙席卷,沙丘流动前锋距沈阳不到百公里。
胸怀家国,不惧千难万险。心系人民,志可战天斗地。彰武县被称为新中国科学治沙的起点。保卫战、阻击战,进而歼灭战,一代代彰武人誓守家乡,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发动了一次次的治沙之战。
治沙七十载,彰武人矢志不移、永不退缩,誓将沙洲变林海。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现如今,扬沙天气由1953年的43天下降到近年来的5天。“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草原综合体已成彰武独特风景。
治沙七十载,彰武人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塞上终成鱼米乡。粮食产量从0.8亿公斤提高到近几年的11亿公斤左右,并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彰武大米、彰武沙泉鱼、彰武地瓜花生黑豆等都成为了金字招牌。
七十载前赴后继凝聚的治沙精神已内化成为彰武人心灵深处的一种“精神密码”,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汇聚成新时代彰武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彰武县守住生态建设底线,走出一条具有彰武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彰武形成系统治沙模式的同时,还找到了“生态、经济、民生”的利益平衡点。
“变废为宝,点沙成金”。彰武铸造用硅砂产量占全国总量10%,覆膜砂产量占全国7%,是集 “中国铸造用砂产业基地”等五大“国”字号于一身的“中国砂都”。
从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彰武人不仅把风沙牢牢阻拦在了防护林带之外,还让曾经的灾害风沙变成了“致富金砂”。破解了人、地、生态间的矛盾,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
“彰武县创新地将沙资源与厚积生态资本、产业发展相结合,科学合理发展特色沙产业,探索出了‘添绿增金与特色沙产业融合发展的两山转化彰武模式’。坚持‘以沙为媒’,科学合理发展沙农业、沙旅游、沙健康等特色沙产业,构建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彰武特色的‘两山’转化发展之路。”彰武县县长赵永硕表示,“彰武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继续发扬彰武治沙精神,不断书写生态建设的新篇章,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本报记者 李振村 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