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0%的天然橡胶依赖进口,发展杜仲橡胶是解决天然橡胶资源匮乏的唯一途径
○天然橡胶适生范围非常有限,而杜仲作为中国特有树种,却能在大半个中国扎根生长
○如果将杜仲栽种面积扩大到300万公顷,杜仲橡胶产业产值就能达到2500亿元
一位中国社科院的哲学教授为何对一个树种情有独钟?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杜仲项目课题组组长李景源第三次提交了有关发展杜仲产业的提案。3月10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了李景源,当记者问到“为何心系杜仲”,他的答案是:“杜仲是保障我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也相当于基础工业安全的‘战略树’,是保障生态安全的生态树,是促农增收的摇钱树!”
战略意义:解决橡胶资源紧缺的唯一途径
李景源从2010年开始将杜仲以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来进行调研,几年来,他已经从一个门外汉成为杜仲专家。李景源介绍,杜仲浑身是宝,是传统中药,可用作医疗保健,杜仲籽油也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木本油料。但李景源更看重的还是杜仲橡胶产业,他说:“杜仲胶才是杜仲整体产业的‘牛鼻子’。”
橡胶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消费国,橡胶的对外依存度却高达80%。我国现有的天然橡胶只有三叶橡胶,而这种树的适生地点有限,产能无法再扩大。但我国天然橡胶的需求量却在持续增长,寻找可替代的资源势在必行。
通过深入调研,李景源发现杜仲橡胶作为新型的天然橡胶,是除三叶橡胶之外世界上唯一具有开发前景的优质天然橡胶资源。李景源介绍,杜仲胶独特的橡塑二重性使其可广泛应用于橡胶工业、航天工业、医疗等多个领域,是替代三叶橡胶的最好材料。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把杜仲的综合利用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李景源说,如果果园化栽培杜仲产业基地规模能达到300万公顷,我国杜仲橡胶年产量将达120万吨,产值可达2500亿元,可从根本上解决天然橡胶资源匮乏的问题。
发展现状:潜力初现各地如星星点火
李景源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已经合作了四年多,杜仲是连接两个中心的桥梁,也是合作的核心内容。2013年9月18日,在研究了多年之后,两个研究中心决定共同发布《杜仲产业绿皮书》。
“发布绿皮书是希望以此梳理行业发展态势,更重要的还是为杜仲扩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李景源说。
而这本绿皮书也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单个树种对社会发布的《绿皮书》,引起主流媒体的纷纷关注。
李景源告诉记者,4年来他感受到杜仲产业的发展正在逐步兴起,虽然步伐并不算快,但也在一步步地前进。
据李景源介绍,甘肃一位矿老板投身发展杜仲产业,目前甘肃陇南有杜仲28万亩,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杜仲产业体系;河南某公司2011年在汝州成立了杜仲综合利用研发中心,计划总投资4.8亿元,已经开始了杜仲茶、杜仲软胶囊的生产,也有少量杜仲胶投产;上海某公司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以杜仲橡胶为龙头,杜仲生物医药、功能饲料、食品、保健品以及碳汇交易等综合开发的杜仲产业链。
李景源认为,杜仲的优势和价值正在加速释放。
产业困局:规模化生产滞后价值被埋没
既然杜仲产业利国利民,为什么这些年杜仲产业却始终不温不火?
李景源通过调研,总结出了3个制约杜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现有资源产量低,中国林科院研究出的杜仲高效栽培技术没有得到推广,无法进行大规模产业化开发。二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生产许可的问题制约了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准入,成熟的技术加工产品被市场拒之门外。三是杜仲橡胶及其配套产品综合开发缺乏有序性、规范性和质量标准等。
最令李景源担心的是,中国杜仲独特的战略价值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插手”中国杜仲橡胶产业的开发。“杜仲是我国的独有树种,这样的资源优势如果被别的国家抢占了先机,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李景源对此忧心忡忡。
发展建议:成立管理机构强化顶层设计
“问题的根本在于缺乏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李景源认为,发展杜仲产业应该“兵马未动、机构先行”,由国家林业行业主管部门成立统筹规划杜仲产业发展办公机构,对杜仲实施规范管理。这也正是他今年的提案内容。
此前,李景源已经连续3年提交了关于杜仲的题案,内容主要注重从资源培育、协调发展等角度推进杜仲产业。但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摸索,李景源发现有必要先成立一个管理办公机构,统一组织制定全国杜仲产业发展政策,从宏观全局角度布局全国杜仲产业发展;同时负责协调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逐步形成功能完备、运行规范、生态资源永续发展的新型杜仲产业经济。
“我们从学术上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关键还是要靠市场的力量。”李景源认为,作为一个学者有责任为国家战略发展鼓与呼,但一个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营造良好环境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我希望能够在国家林业局杜仲产业发展办公室的指导下,早日迎来杜仲产业发展的春天。”李景源对此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