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2014年3月12日,记者:朱新法):每逢植树节,省林科院研究员黄利斌总会想起沭阳县一个村庄村口的风景——那是几年前夏季的一天,村口七八棵参天大树围成一圈,尽管骄阳似火,但大树底下浓荫匝地,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喝茶聊天。
“可惜,这样的风景在农村已经很难看到了。”黄利斌昨天告诉记者,这几年不少地方推进万顷良田建设,撤并了很多村庄。这些自然散落的村庄里原先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树木,但是,房子拆掉后,树也砍光了。这几年媒体经常报道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为了保留一棵大树、宁可多花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绕开的新闻,同样是大树,为什么对农村的就毫不爱惜呢?其实,留下这些树木、尤其是大树,一点也不影响万顷良田建设,在欧美农村,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时不时可以望见点缀其中的树木,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再说了,即使村庄撤并了,如果能留下树木,就能让原来的居民留下对祖祖辈辈生活过的村庄的记忆,为什么非砍掉不可呢?”
这几年,我省农村村庄绿化的力度很大,但记者了解到,村庄绿化基本上是乡镇或村集体推动的,多数农民没有自觉自愿地参与。更重要的是,所栽的树木花草大多是观赏性的,不能成材,因此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省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卢克成到过省内很多村庄的绿化现场,发现近年来所栽的多数是俗称冬青的大叶女贞和红叶石楠,看上去是很洋气,但这些树种只适合做绿篱,不可能成材,绿化的效果也远远没有乔木好。还有的村庄为了追求四季常绿,引种了外来的杜英,可是由于气候和水土不合适,几年也不见长大。他认为,现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很多农民在家门口种几棵桂花树、梅花树以及一些观赏类花草,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村庄道路两边就完全没有必要效仿城市绿化了。因为农村绿化与城市绿化的管理模式是不一样的。城市的绿化设施有专人管理、修剪,农村的多数没有;加上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农民都不怎么关心,往往是种了几年之后就消失不见了。
“更令人担心的是现在很多村庄也时兴种草坪,这是最不可取的。”黄利斌说,这种情况在苏南农村很常见,他去过苏州的一个村庄,整体环境整治得不错,但是,本应多种树的空隙地上却种了草,这种草不耐寒也不耐旱,管理成本很高,往往一年下来就成了“瘌痢头”。村庄绿化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而相同面积的乔木产生的生态效应,是草地的25倍。“农村就该是农村的样子,粉墙黛瓦、绿树掩映才是最好的乡土风景。”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村庄绿化还是应该以乡土树种为主。省林业部门经过多年调查,已经整理出大批适合我省农村种植的乡土树种,如榆树、槐树、楝树、榉树、朴树、银杏、合欢、桑树和椴树等。榆树、槐树、楝树等材质非常好,过去一直是农村家庭打家具的主要材料,现在这类木材的市场价格也很好;银杏不但材质好,而且结果实,能产生双重经济效益。“最值得种的是薄壳山核桃树。”卢克成说,尽管这是国外引进树种,但已经完全本土化了,全省范围内都可以种植。虽然生长时间较长,可是经济效益却很可观。
“村庄绿化重要的是必须有可持续性,也就是说,除了有生态效益,还要有经济效益。”省林业局王学东告诉记者,行政推动搞村庄绿化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如果引入市场导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近年来,苏北地区的意杨产业就遵循了市场法则,农民家前屋后小小的空隙地,都栽上了意杨,成了“摇钱树”。苏中和苏南多数地区不适宜栽种意杨,但完全可以推广种植别的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树种。“如果拿出村庄绿化经费中的一部分,买一些将来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树种给农民,那么,绿化的目的达到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充分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