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吴起,荒凉,或许悲凉的感觉更能表达外地人心境。有的人说,那是一种迟暮老人坐在自家小院台阶上,斜阳映衬时,被岁月洗礼的满脸皱纹却显示出与岁月抗衡过后的智慧和沧桑。有的人说,那是一种战斗的战士,屹立在枪林弹雨,炮火稍逝的战壕边缘,被满目苍夷、浓烟滚滚的战场所包围,用坚毅的目光凝视着远处蜂拥向前的敌人,决心用身体捍卫家园的豪迈情怀。有的人说,那是一种健硕青年,挥舞着肩膀,在山梁上耕作,沐浴着红色的日光,浸透着晶莹的汗水,黑色肌肉在不断跳动着,散发出一种芳香土地与汗水交织到一起的向大自然抗争的无限豪情。
没有江南一隅,小桥流水、细雨丝丝、伉俪倩影、缠缠绵绵的情思;没有草原大漠,青草起伏、牛羊不绝、赛马扬鞭、广袤无垠的大气;更没有繁华都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奔波。你说他就像农村里未见过城市的羞涩青年,我说他就是庄稼地里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的汉子。你说她一点也不像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妙龄女子,我说她是上的了田地,下得了厨房的丰腴媳妇。
吴起用自己千百年来形成的性格向世界展现不一样的自己,不会去模仿别人,也不会被别人模仿。
2010年以前从没有到过吴起的我,要在这里工作,三四个小时的车程,丝毫没有掩盖我内心的期盼,先前对吴起知之甚少,只是知道在荒凉的黄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在荒凉的黄土地上显示着新绿的生机。我没想到的是,作为陕北高原一隅,吴起人用自己勤恳、刚直的性格勾勒出黄土弥漫、沟壑纵横的高原上的美丽的绿色图画。
“1999年以前到现在真是天壤之别,”常常接触的林业同事颇有感慨的回忆,“春日黄沙漫日,夏时洪水肆虐,秋季薄粮寡果,冬节风霜萦绕。”
1999年国务院领导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治理措施,要求延安人变“兄妹开荒”为“兄妹植树”,建设美好家园。吴起率先响应政策,扛过退耕还林的大旗,一些质疑声、唏嘘声接踵而至,“土地多的时候粮食都不够吃,现在只留一点点口粮田,还让人咋活了”? “拦牛放羊是几辈人养牲畜的传统,统统圈到羊圈里那还能养活羊了”?“退耕了,那补贴真的能发到农民手中”?种种的叩问没能阻挡吴起儿女要求改变家园面貌的意愿,吴起在这样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在这样困苦的生活条件中都能踏实、稳健的走下去,退耕还林这点困难还能羁绊住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吴起土地厚重,吴起儿女“楞、耿、直”,为了美好生活向前迈进的步伐,艰难险阻都得避让。
第一年困难重重,选择适宜本地的树种,让树苗在毫无养份和蓄水能力的土地上扎根有什么办法呢?山地工程措施。老天爷吝惜雨水,腰背肩扛也要把水运送上去,能活一株都是胜利,第一年十几亩成活,第二年几十亩,第三年几百亩,吴起一步一个脚印,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向质疑声证明,向世界展现,没有我们干不成的事情,因为我们是吴起人。
吴起是“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更是退耕还林“绿色长征”的起点,我们看到了希望,更能感受到困难重重,任务艰巨。“一年树谷,十年树木”,既要保证既有成果不断巩固,又要注重林分结构调整,保障生态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从1999年到2015年退耕还林工作实施已有16载,吴起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执着和坚毅性情正在重塑绿色家园。这里的山早已褪去先前黄土漫山、支离破碎、裸露贫瘠的旧颜,披上了青翠的绿衣。处处清风和煦,一片生机盎然。走在乡间小路上,绿树荫荫、芳草青青,和煦温暖的阳光投射到林中,拂进丝丝柔风,夹杂着蝉儿的鸣鸣、鸟儿莺莺、虫儿的吱吱,仿佛进入了“山清水秀好风光,生态之乡画里藏”的意境之中。
历史滚滚、硝烟散尽,但岁月尘封不了沧桑的记忆、磨灭不了厚重的文化、改变不了耿直的性格。“绿色长征”的第一步是先辈们用老鐝头刨出的辛酸记忆,宽厚的肩膀抗出来的不懈抗争,把吴起人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不甘贫落的精神,深深镌刻在焕发新生活力的黄土高原上,无时无刻不在书写着吴起朴实厚重、坚忍不拔的性情。我们这一代吴起人遗传着先人的性格,秉持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念,朝着“绿色长征”的路上继续向前迈进,风雨无阻,永不退缩。
作者:张锁
延安市吴起县种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