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翠云(左一)为职工讲解桑葚种植技术(摄于2月4日)。张宇阳 摄
“哈哈,我们的‘红枣公主’来啦!”2月28日,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教授吴翠云又一次来到十四师皮山农场,皮山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艾合麦提江·玉努斯和许多种植户高兴地前来迎接。
“与职工打交道,他们不看你发了多少篇论文、申报了多少课题,只有你为他们办了实事,他们才认你是好专家。”艾合麦提江·玉努斯感慨。在皮山农场职工群众的眼中,吴翠云就是这样一位办实事的好专家。
2020年,吴翠云和团队来到皮山农场。枣园里,密密麻麻的枣树几乎让人找不到下脚的地方。过于密集的枣树得不到充分的阳光和养分,不但坐果率低,长出的红枣也不好吃。
经过探讨研究,吴翠云建议对枣树进行疏密、间伐、提干、扩冠。看着果园里的枣树被间伐掉几乎一半,枣树长好的枝条被大刀阔斧地修剪掉,种植户既心疼又疑惑。“果树大枝干太多、枝叶过密反而会耗费营养。只保留中干和一些小的结果枝,产量和品质才会更好。”经过吴翠云耐心解释后,种植户虽然不舍,但也照做了。
后来,吴翠云又陆陆续续来了皮山农场很多次。枣树展叶的时候,她手把手教种植户管理水肥;开花的时候,教种植户增施有机肥;有虫害的时候,帮着种植户打药、除虫。等到枣树坐果的时候,种植户拉着她高兴地说:“枣树虽然比以前少,但树长得比以前高,果子比之前多,也比之前大!”
“对于我们林学人来说,知识不仅在书本中,也在田间地头里。”吴翠云告诉记者,她的老师王新建也毕业于塔里木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现在依旧奔波在基层一线,和她在同一科研团队,把汗水洒在田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和老师一样,吴翠云毕业后选择扎根边疆,像胡杨般从土壤中汲取养分和力量,用知识和汗水服务基层职工群众。每年,吴翠云所在团队的老师们外出作业的时间都在百天以上,多名研究生在200天以上。吴翠云更是把课程都安排在周二至周四,每到周五就坐车出发,为南疆师团及地方县乡群众提供技术服务。
就这样,吴翠云把根深深扎在了南疆14个农牧团场及12个地方乡镇职工群众的心里。在30多年的基层服务中,大家都叫她“红枣公主”。
见完热情质朴的种植户,吴翠云又马不停蹄来到了皮山农场无花果科技小院,这里有她学生的汗水和成果。
2020年,皮山农场恩珏无花果种植合作社种植了大面积的设施无花果,最初扦插育苗的成活率不到2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吴翠云的驻点学生们通过调整激素种类、激素浓度、无花果不同节位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长期的驻点观察,最终总结出了短时间高浓度沁渍激素的无花果扦插育苗方法,大大提高了无花果的生根率和成活率。“今年,恩珏无花果种植合作社正在洽谈与塔里木大学无花果科技服务团队继续合作。”学生取得好成绩,吴翠云比自己研究出成果还高兴。
“在实践中读树、研树,成了林学人别具一格的学习场景;在山林中扎根、奉献,则是我们学以致用的独特方式。”吴翠云的学生——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冯一峰感慨道。
2008年,冯一峰在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就读。从本科到硕士毕业的几年里,他跟着吴翠云和科技服务团去了南疆很多地方,那里有炽热的阳光,干燥的风沙,也有质朴的笑容。
艰苦的生活环境与职工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激笑容,都给冯一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去基层服务的时候,什么艰苦的生活环境吴老师都能适应。她说,总有人要付出,要奉献,要为兴疆固边做些事情。那一刻,我找到了学习的意义。”回忆当初,冯一峰依旧心潮澎湃。2015年,他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为了更好育果育人,成为一名像老师一样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人,冯一峰目前正在继续深造。
“现在,我的很多同学,都像吴老师一样去了基层一线,我发自内心为他们骄傲。”冯一峰自豪地说。南疆大地,莘莘学子如万千胡杨,沉默坚韧,峥嵘成林,亿万叶片秋日尽黄,如金色江河闪耀大地。
记者手记
从教32年来,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教授吴翠云像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在南疆大地,积极探索林果业提质增效新路径,数十年如一日服务基层;致力科技教育,以潜精研思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带领团队攻克科研难题,培养新时代戍边人;以深厚的学科素养,率先推行课程群建设,初步构建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吴翠云立足岗位、在基层工作中不断地锤炼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自我,将从实践中汲取的经验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深刻展现了新时代兵团人的责任与担当,是当代“胡杨精神”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