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林木种苗管理站 刘银萍)
河南省平顶山市“尧山蕙兰”展,由平顶山市兰花协会主办,已经是第六届了。该展于2015年4月11日举行,展会持续15天,近300盆尧山蕙兰参加展出,吸引当地众多兰花爱好者前来观赏。在展会现场,朵朵兰花悄然绽放,缕缕幽香淡淡入魂,参观的市民纷至沓来,他们闻香识兰,尽情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这次兰展以弘扬“尧山蕙兰”文化、打造“尧山蕙兰”品牌为宗旨,期间将评出优秀奖30名。同时以此为平台开展交流与合作,达到宣传平顶山,宣传尧山蕙兰,吸引更多市民参加爱兰养兰活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充实精神生活,争创文明城市,争当文明市民的目的。
一、“尧山蕙兰”优良的生长环境。
“尧山蕙兰”特指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尧山及其周围山野所生长的兰草。它以其飒爽挺秀、刚柔兼备的兰叶, 亭亭玉立、端庄优雅的花姿, 清芳幽远、沁人肺腑的幽香,顽强不屈、坚贞不渝的生命力被人们所称道。沐自然风雨而开,食清水净土而长,放香幽境而不扬,显艳群芳而不争,其叶冬青,其华寒荣。 追求一种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的清白人身,固守一种花美、香美、叶美的为人美德,锤炼一种耐霜雪之寒的韧劲,容天地之广的胸怀。
宋代黄庭坚对兰花颇有研究,他在其《书幽芳亭》中说:“兰蕙出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一干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的蕙兰,“兰似君子”、“蕙有士大夫慨”。由此开蕙兰品赏之门径 ,并成为后人区分春兰与蕙兰的根据。现代植物分类学也据此把这类春末开花的一干多花的兰定名为蕙兰。而尧山蕙兰正是五七花甚至十几花以上,春末开花,且枝大花繁、豪放秀丽,香气四溢,独具魅力。
嘉禾必生宝地,尧山蕙兰所生的尧山,地处八百里伏牛山东麓,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年均气温14.8℃,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最高海拔2153.1米,最低海拔347米;气候适宜,四季分明、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反映的植物区系类型及植被类型上,也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南北植物皆有分布,种类繁多,类型复杂,雨水充沛,溪流众多,常年云雾缭绕,地理条件优越,植被覆盖度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多呈中性、微酸性反应,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调查尧山仅种子植物就有1200多种,加之根生植物、蕨类植物等总计达4000种以上,古木参天、藤蔓缠绕的原始森林,为“尧山蕙兰”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这里还生长着金钗石斛等众多的兰科植物。
二、“尧山蕙兰” 久远的栽培历史。
关于尧山蕙兰的栽培历史,据传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发明于仓颉。仓颉出生于尧山下,葬于鲁山县苍子头,后人简称仓头(今河南鲁山县苍头乡苍头村) 。上古时期,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认识了兰花,并由仓颉创造了“兰、蕙”等字。《中国人名大辞典》记:“仓颉,上古黄帝时为左史,生而神圣,有四目。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以代结绳之政,极得黄帝赏识和百姓爱戴。”仓颉死后,时人将其葬在尧山脚下群山环抱、双河环绕的一块土地上,黄帝赐地名仓子头。 距仓头北五公里左右有一山村,名曰老庄,据说是仓颉的出生与成长之地,那里至今有仓颉住过的山洞,有其妻与子活动留下的场地及纪念物,现鲁山县境内仓头乡政府院内有仓颉墓、祠、碑刻及铜像。
关于种植兰草的记载很多,《拾遗记》中说:“上古时须弥山(佛教传说中的名山)第九层有仙人种兰”。 《左传》记载“燕姑梦兰生子”的故事,《诗经——郑风》中有秉兰之诗句。屈原更是在《离骚》中自喻兰草,比作君子。这证明在商周之时,兰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到了南宋,有关兰花的记载就更多了,例如《尔雅翼》(1174)中就写得更具体:“兰之叶如莎,首春则茁其芽,长5-6寸,其稍作一花,花甚芳香。”这无疑是指春兰。此时兰已成为只指兰属植物的专用名词了。朱熹(1130-1200)在《楚辞辩证》中写道:“大祗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若今之兰蕙,则其花虽香,叶乃无气……”。并作诗曰:“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尧山蕙兰,正是楚国佳品。
南宋末年,兰花的栽培已有很大的发展,相继出现了两本专著,即赵时庚的《金漳兰谱》(1233)和王贵学的《兰谱》(1247)。书中详细地评述了兰花的品种、栽培、施肥、灌溉、移植、分株、土质等方面的知识。不仅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植兰专著。
《金漳兰谱》中还把兰花与“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作了对比,得出了高于它们的结论:“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然兰独并而有之。”
在《路史》中,也有 关于尧山蕙兰的养植记载:“尧帝之世有金道华养兰”。这些神话传说和资料记载,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国兰文化是相当久远的,也说明了尧山蕙兰很早就有了人工栽培。
三、尧山蕙兰与中国历史名人的情结
平顶山人爱尧山蕙兰,不仅因尧山盛产蕙兰,还与历史上许多名人爱尧山蕙兰有一定的渊源。传说孔子与尧山惠兰也有不解之缘。
相传孔子小时候在太庙观礼时,看到供奉神灵、祖先的贡品中陈列有兰花,意识到兰花就是很尊贵的、美好的、带有仙气的植物。一次孔子在山间玩耍时,偶得一株兰花,天天盼着能开出花来。这时他还是个懵懂少年,不知将来要干什么。一天在梦中,兰花仙子托梦,启迪他要读书识礼,孔子自此开始了求知生涯。
孔子周游列国时,途中听到叶公沈诸梁在叶主政期间,励精图治,兴水利,劝农桑,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使国力大为增强,就专程到叶地拜访叶公。途经滍水之南、叶邑之北十里的黄柏山时(今平顶山市叶县黄柏山),车马劳顿,下车休息,并派子路前去渡口问路,忽然一阵山风吹过,飘来一股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孔子循着香气一路寻来,发现山之阴、大树下,一株叶态脱俗,花姿优美,清香宜人的兰花在草丛中傲然挺立,散发出阵阵幽香,见到叶公后,就提到了此事。叶公端出自己养植的兰花,一边让孔子欣赏,一边介绍说:此花产自尧山,山洪暴发时顺滍水(今沙河)而下,冲到这里生根繁衍。孔子、叶公一致认为这种兰花不同于其它兰花,应是上古圣人仓颉所指的蕙兰。自此尧山蕙兰就传播开来。王者之香、近悦远来、不敢问津、叶公好龙等成语都出自叶邑(今河南平顶山市叶县旧县镇)孔子适楚与叶公相会的故事。
孔子从一个下层士族少年成长为万世师表, 能从兰花的特性中悟出君子之德。《孔子家语·在厄》有:“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且颂兰为“王者香”。孔子的赏兰颂兰,其功在于传承而有创新,悟兰有育人善化之能,留名言教诲后人,将兰提升为善良之花。屈原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的、清晰的表达;屈原继孔子之后赋予兰高尚完美的人格,将兰演绎为君子之花。行吟潇湘以兰为伴,喻兰为“美人”,唾弃“兰芷变而不芳兮”为变节的小人。兰的文化内涵由此而生,并逐渐丰富起来。
与尧山蕙兰一起名扬天下的还有宋代的黄庭坚。不但有《书幽芳亭》存香,还有书法《幽兰赋》碑誉世。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一。二十四孝里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故事──涤亲溺器,说的就是黄庭坚。他一生宦海浮沉,为子敬孝父母,为官爱民如子,为师爱生如亲,黄庭坚始终持守着清逸高标的做人准则,这准则成就了他的书之骨、诗之魂。
据叶县档案馆资料载:黄庭坚自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二十三岁的黄庭坚举进叶县尉,职掌地方武装,维持地方治安。叶县尉是黄庭坚仕途生涯的起点,也是他成就光辉人格的宝地。他在叶县任职期间,曾多次游览卧羊山,并留下摩崖题字以纪游。
黄庭坚晚年曾奉皇帝敕诏,行书唐人韩伯庸《幽兰赋》成为千古书法瑰宝。有“吐秀乔林之下,盘根众草之旁,虽无人而见赏,且得地而含芳”的名句。这篇赋,是赞颂地生偏僻、无人见赏的兰草,不卑不馁,仍繁华茂盛、姿态端方,含芳吐秀、香气馥郁,不为世尘污染,显出“君子”的品格。它以幽兰和萧艾对比,歌颂了忠正廉洁的贤臣,贬斥了弄权作弊的小人,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学作品。
清同治已巳年间(公元1869年),欧阳霖来叶任知县。他在卧羊山看到了黄庭坚的摩崖题字如获至宝。出于对黄庭坚的敬崇纪念,在卧羊山修建一所黄文节公祠,并辗转索来黄庭坚留世珍品《幽兰赋》,刻碑立于祠中。卧羊山不太高,但山石奇特,风景优美,是一个寺庙栉次嶙比,善男信女如织,游人如潮之地。古代,卧羊山麓有一条北去汴洛京津,南达荆襄湖广之要道,黄庭坚又是位历史上的名家,此碑又是奉皇帝敕诏而书,故为一件稀世之品,历来受到珍视。文人名士、巨富豪商、达官贵人,多以有此碑拓为荣,因而,卖此碑拓成为卧羊山寺院僧众的主要生活来源,流传甚广。
《幽兰赋》碑,原立于黄文节公祠内。1948年,陈赓将军在叶停留时,曾专以观赏此碑,并指示当时的县长范离要保护好这件历史文物。1965年,《幽兰赋》碑移存叶县明代县衙内,得到了较好保护。 2006年5月25日,叶县县衙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级旅游景点。
如今的叶县明代县衙,很大程度由于黄庭坚《幽兰赋》及历史上诸多有成就的清官的关系,也成为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 “尧山蕙兰”,更以其高洁、清雅、廉正、坚贞的优美形象,被赋予了更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