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聊斋(八)
只要有梦,生活的每一个过程就是一种享受。
你可以想一想,从心灵深处可以鉴别好坏,身体各个部位的末梢神有了准确的感觉,大脑里有了过电影般的回忆和比较,我们都在意识的支配下不遗余力的苦苦追求,追求着生理和精神上适宜和舒适。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的感觉告诉温暖和吃饱就是一生的追求,象城里人那样每月都有钱可以领,可以按照国家计划买到各种农村人做梦都不敢有的好东西,就是信仰的最高境界,比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更加共产主义。八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世纪末除了想做一个万元户,整个生活质量都在突飞猛进的上台阶,回想起来这个阶段应该是全民最幸福的日子。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确实是繁荣的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但是环境变化的危机总让人有点儿忧心忡忡。
如今,人们都喜欢拿钱去家以外草木丰茂的地方去开心,特别是围城里的人,往往把到自然山林里的享受做为一种高级别的待遇,很有点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农村去城里转一圈儿的感觉。并且这几乎已成为眼下人们的共识,所以,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旅游经济也渐趋红火。我居住的城市经济发展走向五个方面里就有大旅游这一项,我觉得这是顺应意识潮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英明之举。
不管是国民经济还是社区经济,要想促进复兴或者繁荣昌盛,必须和人们的梦或者追求连系在一起,只有顺应时下人们的意识潮流,改天换地自然是指日可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源于中央人民政府对小岗村十八位村民血手印的认可,可能有点儿不太确切,但如果说当初把这十八位村民的意识行为列入阶级斗争新动向不让其漫延发展,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对不是今天的模样。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谁也不会想到形成这种效果的动力竟是从农民为了吃饱穿暖起源的。
挖掘整合提升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人们在赏心悦目中合理消费,从而剌激区域经济成几何式累积发展,在环境日益成为焦点的经济社会,已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焦点。
自然物种数量和种类的日益减少所导致的生态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留给自然界里的过剩物质积累,已使支撑人类生存环境的资源捉襟见肘,生态恶性循环带来的物种栖息地减少趋势,不仅是在所难免,而是难以遏制,因为目前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无益于自然生态修复。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人,不管是什么阶级,生活宗旨很明白,就是如何使身体健康,且不说医院消费高于任何会馆,单是思想压力和疼痛就是难过的一关,还不说给儿女们带来的操劳和麻烦。要想身体健康,饮食调节、心理调节和生理卫生都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唯有活动环境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可以解决的。如雾霾来时,全天都无法活动,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可是健康顾问总在提示,不宜室外活动。如果生于斯,长于斯,退休于斯,该如何,总不能把前几任省市主管捞出来批斗吧,再说,空气是流动的,你有啥证据说是他批准那工厂生产所排放的污染产生了这害人的雾霾,所以,只有认栽。空气允许时,大家喜欢到树木、草、水多的地方去遛达,都认可哪里有益健康的负氧离子多,究竟有没有有害的霾分子存在谁也说不来,一是没人监测告知,二是昨天还无孔不钻的PM2.5,今天就因为气压一高就杳无音信啦。再说了,植物枝叶和杆上的绒毛以及皮孔对空气中的漂浮物是有吸附作用的,这种功能是它们补充营养的重要手段,谁能说没有来得及用掉的那一部分不会重新自由飞舞,实在是可信度不高。
现在野外徙步都在追逐新理念, 就是只在远离城镇和公路的野外徙步,因为那些地方生态循环过程正好与这些地方相反,多种类多数量的生物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合成和吐纳,改变环境成分,有益于人们恢复健康。他们多由徙步群出面租中巴或大巴车,把报名徙步的人员集中拉到计划徙步的地方,直接上山入林,徙步完后再坐车回来,这样可以避开污染区提高徙步的健康效果。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单位对老干部也给予了天然浴这样的待遇,十一月初,我们一行数人被带到了人迹罕至的天然林区。以前也多次到过这样的天然林区,却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的思和想,首先我观察到的是,这里除谷底一条已经修好的景区公路外,其它地方都是人类难以活动的地方,坡度很大,石砾突出,乔木、灌木、藤条、荆棘和杂草相互交织,只有禽兽可以小心通过。我想,也许现在被人们耕种的土地,不管是平整的还是带有不同坡度的,以前都是这些森林的栖息地,后来根据人们的需要,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有好多宜林地、疏林地、难造林地,可能都是人们需要后留下的痕迹。我突然有了一种想法,要是根据需要将现在这覆盖度百分九十八的天然林砍伐了的话,这山肯定会和周围没有树的石山一样,天旱时石头上能冒出火来,天涝时洪水会咆哮着能把几百斤重的石头搬下山,鸟兽都会做猢狲散。我突然又有了一种想法,造林,不管是飞播、点播还是植苗,哪会有这样的效果啊,就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最有效果的豫西崤山用材林基地,现在到处都还存在剌槐次生林迹地上,那也不及这天然林生态效应之二三。还是保护吧,不要再毁坏一棵这样的天然林,如果真有心人工辅助,或美其名曰生态文明建设,最好是用当地土生树种点播,在宜林地、疏林地、难造林地和已经荒芜的坡耕地上,种子对地理的适应可塑性必竟大些。如果真要脱离自然一味讲求所谓的科学,或追求所谓的政绩效果,建国几十年的林业轨迹就是林业的未来。
图 1人迹罕至的天然林区。
表格 1问君此浴可优美,缘何急攀不停步。
进到天然林里,能让我想到很多。拾级而上时,最想要的是气喘吁吁,因为那样就可以尽快吐故纳新,不管弥漫华北的雾霾在林子里有没有残余,必竟它离小城也有几十里路,又高高在上,空气成分里负氧离子肯定占绝大多数。回身远望踩在脚下的山峰,竟然扪心自问:问君此浴可优美,缘何急攀不停步。不会是因为不可告人的目的吧。
想不起是哪一天啦,广播里说一干部从安微回北京一路都被雾霾追着跑,说是桔杆焚烧之故,想想这也不是什么新闻,为何还要播,让沿途的公务工作者多没面子。其实,这也真没什么,哪有雾霾,和当地治理有关,可责任也不全在当地,那东西从日本或者美国漂来也说不准。不知怎么我忽然就想起了《林海雪原》里的夹皮沟,且不说各家各户烤火做饭焚烧柴草产生的污染,那小火车跑起来得烧掉多少木柴排放多少带有PM2.5的烟雾啊,但作品对污染却只字不提,不是作者没有认知和觉悟,是无边的林海把那些排放都进行了生态循环处理,没有生存危机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