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勠力打造生态庄园,既保护了自然环境,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新途径
废弃砖厂转身游乐庄园
8月25日是个周末,省电视台包宏携一众驴友驱车到榆次明乐生态庄园游玩。小孩采摘、看鸟,大人垂钓、骑马,大家玩得乐不思归,夕阳西下才恋恋不舍踏上返程。
他们所到的明乐生态庄园,是由一座废弃多年的砖厂改造而成的,目前已经修建成年营业额近千万元的游乐场所,其中包括住宿餐饮、休闲观光、生态农业、马术表演、休闲体育等,既对原有废弃场所进行了合理利用,又改善了农村环境。
这座废弃砖厂在榆次区修文镇的西白村边上。由于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粘土实心砖,这块占地400亩的砖厂变成了一处垃圾场。2010年4月,明乐生态庄园投资4000万元,对该废砖厂进行综合改造,使之变成了可以住宿、餐饮、采摘、骑马、钓鱼的休闲娱乐生态庄园。改造后的庄园不仅吸引了榆次及省城喜欢游玩的人,每年接待近4万人休闲观光,而且还增加了当地村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其实,做生态园的非止明乐一家。近年来,晋中市有600多位企业家倾力生态建设,累计先后投资38亿元资金,开发利用荒山坡地、废旧厂房、移民旧址等,兴建起630多处生态庄园,其中榆次区生态庄园就有163处,利用各类“四荒”土地12.3万亩,吸收民间资金24.7亿元,吸纳各类劳动力4700多个,发展生态林3万亩,经济林1.9万亩,实现综合收入1.76亿元。生态庄园已成为当地及省城群众休闲游玩的首选,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还为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添了一把薪。
引入苗木改善潇河生态
榆次区着眼服务大太原都市圈,围绕菜、果、牧、苗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和现代农业,融合一产与三产,打造服务城市的功能区。特别是在苗木产业上,沿潇河两岸建设3万亩苗木基地,着力打造潇河流域生态景观带,为太原晋中同城化建设增添绿色。
苗木产业作为榆次区 “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产业之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根据“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全民参与”的思路,在经过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于2012年底引进山西最大的苗木绿化公司——太原康培集团,在潇河流域打造晋中最大的苗木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了农户对苗木产业的认识,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促进了全区苗木产业的蓬勃发展。
据东赵乡党委书记杜吉平介绍,康培苗木基地落户潇河之畔的东赵乡之后,巨大的增收和生态效益让老百姓从中受益匪浅。他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农民通过租赁方式把土地交给村委会与公司合作,以每亩每年1000斤玉米产量折算的办法,根据玉米的市场价,于当年1月15日前付清当年土地租金,且规定玉米保底价不低于1.1元/斤,即每亩每年的流转金保底为1100元。流转土地农户可优先录用为基地员工,按一个正常劳动力平均1800元/月、一年务工10个月计算,每年每人可收入1.8万元左右,相当于一个人又多种了15亩地。4000亩地基本需要400个长期用工,打工收入相当于多种了6000亩地。苗木基地的落户,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潇河两岸的河滩环境也大大改善,许多闲置的河滩荒地得到了利用。
“四荒地”变成“聚宝盆”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不仅为榆次文化旅游增添了亮点,也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占地300亩的丰润泽高科技园区,原来也是一个废弃的煤场和垃圾场。这个臭水横流、杂草丛生的所在,现在已发展成农业综合示范园。乌金山镇南胡村农民皇甫凤高兴地说:“真想不到我50多岁的人了,还能在庄园里上班。我这个半边田成了家中的顶梁柱,每年连福利下来能挣2万多元,供儿子上大学没问题了。”皇甫凤在生态庄园里见识了现代农业科技的神奇,还亲手培育出超大个南瓜,并成为温室大棚进行工厂化育苗操作中的行家里手。
在榆次区乡村,像皇甫凤这样快乐地工作于生态庄园的农民很多。这些劳动力当中的绝大多数是生态庄园周边的农民,他们原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种田人,借此转换为按点上班挣工资的农业工人,从而实现了收入分配的多样化。
生态庄园让民间资金、高端科技、企业化管理方式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纷至沓来。位于榆次区北部的丰润泽现代科技农业园,就是以设施农业为基础,融合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形成了四位一体的产业链条,打造了一个集现代农业展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研发、农业旅游观光和青少年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它的崛起,直接带动和辐射周边三乡六村万亩设施蔬菜基地的建设。六台生态园的开发者李爱兰说,生态园的建设已经和六台村的新农村建设融到一块了,村里的年轻人在这里上班,庄园未来的走向也是六台新农村规划的一部分。
作为我省生态庄园经济探索者的晋中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孙光堂认为,生态庄园促使有办法的老板进了村,进一步引入资金建设生态庄园,充分利用了移民搬迁后的一些“空壳村”,还有一些是山坡地和 “四荒地”,经营上采取宜林造林、宜牧则牧、因地制宜的办法,最终使荒山增添绿色,“四荒地”变成“聚宝盆”,有效解决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资源合理利用问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