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火了,带动了一整条产业链的火爆。不过,火热背后,多肉植物似乎也并非绝对的“摇钱树”,花农因生产、销售周期错配而出现的亏损,已经开始出现,而严重的走私问题也让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多肉植物究竟还能火多久?
问题:
赚钱远没有想的那么容易
进入十月,多肉市场从回暖达到热销高潮。市场的供不应求导致诸如李猛等生产者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同时更多的生产者也在不断加入。不过,拨开多肉植物火热的表面,问题接踵而至:赚钱远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
跟着市场走?太晚了!
网友对某一品种的热情就像风一样,刮一阵就过去了。
记者走访市场时发现,很多生产者在种植多肉植物前并没有任何养殖花木的经验,养殖种类也以市场为导向,哪种火就种哪种。但由于多肉植物较其他植物培育期长,跟着市场走,恐怕就太晚了。
李猛就有这样的经历。“前一段时间流行熊童子,价格从30多元一直炒到百余元。可最近又转而流行石生花,熊童子的价格自然下去了。”对此李猛不无感慨,“网友对某一品种的热情就像风一样,刮一阵就过去了。”
通常来讲,多肉植物的生长周期至少要几年。李猛介绍,像熊童子,从种植到出棚大概需要一年时间。“所以现在山东那边熊童子大量积压,价格根本就卖不上去。”李猛说,很多种植户在熊童子流行时赶着种植的植物还没来得及出棚,价格就已经跌回去了,之前抱着赚大钱的种植户们反而赔了不少。
想买稀有品种?靠海淘!
热播韩剧里的多肉催发对进口品种的热炒,海关倍感压力。
“谁还玩儿普货呀,我现在都买进口的。”一位在微信上晒多肉拼盘的网友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这些稀有品种的价格都不菲,便宜的需要几十、几百元,贵的需要上千元。由于国内还没有这些品种,不少稀有货色都是靠海淘而来。
热播韩剧里频频出现的多肉植物更催发着网友对进口品种的热炒,这也使得海关倍感压力。有报道称,自9月以来,仅郑州一地连续截获的来自韩国、意大利的多肉植物已多达3000余株。而消费者有所不知的是,很多进口的多肉植物含有毒素。如最近网友们竞相追逐的“猪耳朵”的汁液对心脏有较大伤害,而“天赐”的针叶刺入人体后会导致剧烈呕吐、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乃至死亡。同时,进口多肉植物里很可能含有缺乏天敌的活虫,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威胁也难以估量。
对于毒素,北京植物园高级工程师成雅京表示,目前常见的多肉植物并没有毒,爱好者可以放心养殖。而一些大戟科的多肉植物就可能带有毒性。她提醒说,近年有游客对北京植物园里养殖的一些品种的多肉植物出现过敏现象。
猜想
投资多肉有风险吗?
多肉植物能火多久?这是多肉商家和种植者最关心的问题。
“我们投资建大棚,有很大的风险。”一位商家向北京晨报记者坦言,即便多肉植物算暴利,但三五年后才能见到收益的规律,也让他忧心忡忡,“万一到时候多肉不火了,这些钱也全都收不回来了。”
商家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此前君子兰等植物价格也曾被炒得很高。而多肉植物早在上世纪70年代也流行过一段时间。成雅京介绍,那时候大多数人养的是仙人掌、仙人球一类,“但到1998年前后,这一类植物逐渐大众化,也卖不上价钱了,不少种植者都转了行,现在种植多肉植物的花农都是后来才进入的。”
在成雅京看来,多肉植物的流行时间可能会比其他植物长一些,“毕竟多肉植物的种类繁多,而且看起来都很可爱,可以挖掘的关注点也很多。”
知名博主二木则认为,中国的多肉植物发展路线现在看与韩国有些相似。“在韩国,多肉植物火爆了7年,最终价格也没有跌入冰点,反而是走了一条平民化路线,不少人家都种植多肉植物。”二木进一步解释,如今中国的爱好者普遍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和网络上,一些二三线城市对多肉植物完全不知,“多肉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多肉植物还会火爆很多年。”
追问
谁在推高多肉?
在年轻人看来,这种长相可爱的植物,天生具备吸金能力,让人不自觉地掏钱购买。但又是谁将这种植物推向价格高潮的?
“没有人特意去推动吧,大家看了就喜欢,于是就火了。”多肉植物资深博主二木这样认为。“我当时是在韩国看见了多肉,觉得很有意思,就这么养起来了。”
不过,同为网络知名博主的“多肉君”则认为,网络或许是个很好的推手。“大家在网上的交流多了,就推开了。”“多肉君”说,这种植物本身长得就很“萌”,而博客、微信将这种“萌”传播到了每个人眼前,自然推动了多肉的发展。
“我觉得多肉流行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多肉君”补充说,多肉带动了不少产业的发展,也让多肉植物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大家购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他举例说,有些“肉友”还曾因为希望养更多的多肉植物,在购房时挑选阳光好、大阳台的房子,“无形中多肉植物也改变着大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