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林管理与养护
母竹栽植到郁闭成林1年至4年称为幼林阶段,应进行灌水、除草松土、施肥等抚育管理工作。
灌溉与排涝 土壤水分与新栽竹成活率。土壤水分是保证新栽竹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土壤湿润而又不积水的条件下,母竹的鞭根才能既得到充足的水分,又能得到足够的空气,有利于吸收水分和恢复生长。土壤水分不足,母竹的鞭根吸水困难,不能满足枝叶蒸腾的需要,就会失水枯死;如果林地积水且排水不良、土壤空气缺乏,鞭根不能进行正常呼吸代谢,就会腐烂。因此,在新造竹林的第1年内,如遇久旱不雨、土壤干燥,必须及时灌溉;如遇久雨不晴、林地积水,必须及时排水。
水分供应与幼竹林成长。浇水要掌握“头水要早,末水要饱,中间要巧”的原则,即春天早浇迎春水,秋末冬初大浇封冻水,在生长季节内要看天、看地、看竹浇水,保持竹林土壤湿润。春笋出土后浇拔节水,促进竹笋生长并减少退笋;6月至7月浇竹鞭水,促进竹鞭生长;8月至9月浇孕笋水,促进笋芽膨大生长;入冬时浇封冻水,起保温防冻作用。生长季节浇水时加入少量氮肥,可以增加抗旱能力;浇水后还应锄松表土,以减少地面蒸发。
竹林排水与新竹生长。地下水位较高的竹林地,应在周围开深沟排水。母竹或竹篼部的覆土,若板结下沉、雨后积水,除及时开沟排水外,还要从周围取土重新培成高出地面6厘米至10厘米的馒头形。为了减少林地水分蒸发,在地面上覆盖3厘米至5厘米的稻草、麦秸等,对提高母竹成活率和促进新竹生长都有好处。
施肥 施肥能促进新竹生长、提早成林,可在竹株或竹丛附近开沟或挖穴施肥,也可直接将有机肥撒在林地上。厩肥、土杂肥、塘泥、饼肥等迟效性有机肥最好在秋冬季节施用(每公顷15吨至20吨),既能增加肥力、又可保持土温,对新竹鞭芽越冬有好处;尿素等速效性化肥应在春夏季施用,以便及时供应竹株生长需要。
除草松土 新造竹林株丛稀疏、林地光照充足,杂草灌木容易滋生,不仅消耗林地水分和养分,而且直接妨碍竹株生长。在竹林郁闭前应每年除草松土1次至2次。第1次在5月至6月较好,这时散生竹已长出新竹、混生竹及丛生竹笋也陆续出土,林地上的杂草较嫩,除后易腐烂;第2次在8月至9月较好,这时散生竹正在行鞭排芽,丛生竹和混生竹的新竹正在生长,而林地上的杂草生长也很旺盛,争夺水分和养分的矛盾较大。每年若进行1次除草松土,可在7月至8月进行,除下的杂草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容易腐烂。平缓地上的竹林,可全部除草松土;坡度较大的竹林,可在竹丛周围0.5米至1米范围内除草松土,随着竹丛的扩大和竹鞭的蔓延,除草松土的范围应逐年扩大。除草松土时,应注意不要损伤竹鞭。
成林管理与养护
竹林施肥 成林阶段的竹林一年之中应重点施3次肥,即孕笋肥、长鞭肥和催芽肥。
孕笋肥11月至12月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厩肥、堆肥每公顷37吨至45吨;散生、混生竹林采用穴施,丛生竹林采用环绕竹丛沟施,地被竹可采用精制有机肥或复合肥等撒施。
长鞭肥6月至7月以施用速效性化肥为主。施肥量为每公顷尿素750千克+磷、钾肥各300千克,或复合肥1500千克,在林地挖穴点施。
催芽肥9月宜施速效肥,施肥量为每公顷尿素750千克+磷、钾肥各300千克。此时经前期的新鞭生长,林地密布了大量的新鞭、新根,对吸收和积累养分极为有利。
养护管理 护笋养竹适时去除弱小纤细的竹笋和过密笋,促发新鞭;同时保护空挡笋,保持竹林立竹量。
垦复松土在7月至9月或冬季进行全面松土垦复竹林,每1年至2年进行1次。中小径竹种垦复松土深度15厘米至20厘米,大径竹种20厘米至25厘米。
竹林保护出笋期严禁进入竹林内乱采滥挖竹笋。新造竹林出笋后,如同一株母竹出笋过多,常因水分养分供应不足而退笋,不能成竹,应及早有计划地挖去一些竹笋,每株母竹保留2个至3个健壮竹笋成竹。新竹长成后,应截去1/4至1/5竹梢,这样既可以减少蒸发、提高抗旱能力、防止风雪侵害,且去掉顶端优势又有利于枝叶的生长和竹鞭的延伸。
林分间伐抚育幼林植株一般量多细小,为了竹林的可持续发展,要进行适当的间伐抚育,做到“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优”,以促进幼林快速成林,提早成林。毛竹等大径竹的竹林立竹密度保持在每公顷2250株至2700株,中径竹每公顷7500株至9000株,散生或混生每公顷600丛(丛生竹,每丛5竿至7竿),淡竹等小径竹每公顷1.8万株至2.7万株。年龄结构:毛竹1、2、3、4度(每两年为1度)竹比例为3∶3∶3∶1,散生或混生中小径竹第1年、第2年、第3年生竹比例为4∶3∶3,丛生竹中小径竹第1年、第2年生竹比例为1∶1。
此外,为保持良好的竹林结构,每年都应该齐地砍掉竹林内的老竹、小竹、病竹、弯竹、倒竹,伐后将竹蔸劈破以促进早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