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报送平台 > 20分 > 正文

记者手记:“追象”不易【新华网云南频道2020年8月24日】

媒体:新华网云南频道  作者:严勇、姚兵
专业号:云南省林草局 2020/11/20 10:35:25

 

  新华社记者严勇、姚兵

  7个人,要追18头野象,负责监测它们的活动位置,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听上去很难,可他们最终做到了。“追象人”通过长期追踪监测,有效缓解了人象冲突。

  日前,记者前往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采访,认识了当地的几位亚洲象监测员。队伍里共有7人,年纪最大的是普宗信,年近50岁,我们喊他“老普”,五年多来主要负责地面监测;最小的是无人机手向志杰,是一位“90后”,大家喊他“小向”。

  和他们长期“打交道”的是一群野生亚洲象,多年前走出保护区迁徙至此。因保护力度的加大,该象群目前已增加至18头,其中还有3头幼象。它们通常喜欢组团下山觅食,随时可能与上山劳作的农户发生“正面冲突”。

  这时,山下的监测员队伍也会集体出动,全天监测它们的动向。“象群一旦与人遭遇便可能发起攻击,后果不堪设想。”老普说,近年来,野象活动空间逐渐与人类生产生活区域重叠,这对他们的日常监测预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真正了解“追象人”,还得从他们日常工作的一天开始。

  在勐海县,有三个野象活动区域,老普主要负责其中的勐阿镇片区。吃完晚饭,老普像往常一样看了下手表,跟我们说:“早晚是野象出没的时段,到了中午就会进林子休息。今天天气不热,野象应该会早一点出来,很有可能还会出现在没吃完的那片甘蔗地附近。”

  过了一会儿,我们一行四人跟着老普出发了。他熟悉路况,开车在前面带路。

  行进途中,道路两旁几乎都是庄稼地,有甘蔗、玉米等。越往前开,道路越窄,老普示意我们下来步行。他独自走在前面,精力高度集中,急于找到野象留下来的任何一处痕迹。

  随后,几个大象脚印引起了他的注意。老普顺着野象前进方向往前走,又发现了几坨象粪。他往上面踩了几脚,用手扒开找线索。“这是早上拉的,还很新鲜。昨天象经过哪些地方,吃了什么东西,我们从这上面能大概判断出来。”老普说。

  根据多年经验,老普发现野象食性发生了变化:以前只吃点甘蔗、玉米,现在老百姓种的菠萝、火龙果这些水果也爱吃了。

  夜色渐晚,基本摸清野象活动范围后,老普配合小向升起了热成像无人机。很快,他们找到了象群中的“老大”和“老四”,两头公象正在一条水泥路上晃荡,朝记者所在的位置走过来,距离越来越近。

  老普打着手电筒径直往前走,在一个拐弯处遇见了正在觅食的“老大”。为了不惊动野象,老普第一时间往回撤,示意准备发车。接到他后,我们赶紧退到了一户村民家,气氛有些紧张,但老普气定神闲。

  “‘老大’体型最大,但性格较温顺。最近一直都是带着‘老四’出来,有点想要培养它的意思。”说完,老普把无人机抓拍的照片和野象位置发到预警平台和周边村寨微信群。

  随后,小向继续盯着无人机显示屏,监测野象行踪。老普和其他同事挨家挨户通知村民注意防范。

  老普说:“避免人象冲突,关键在人。追到象了,就得赶紧把人盯住。”

  忙完已是深夜,眼看着村民家的灯都熄了,老普才回家休息。第二天一早,他们还会赶到野象活动位置,一边“人机结合”继续守象,一边还要拦住上山劳作的村民。遇到不理解的农户,老普偶尔会发脾气,直到把他们骂走为止。

  “多数村民还是配合我们工作,红脸的时候也有。”老普说,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野象伤人事件几乎都是在预警范围内,他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完)(参与采写:孙敏、陈欣波)

http://www.yn.xinhuanet.com/reporter/2020-08/24/c_139314418.htm

阅读 677
推荐
专业会员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林草种苗APP

请扫一扫或长按

主办单位:关注森林网

京ICP备05067984号-48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