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淋漓小雨过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七团迎来了蓝天白云的好天气。近日,记者来到了该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湛蓝的天空,还有那满目苍翠的绿意。一时间,似乎让人忘了,这个团场是位于号称“生命禁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
三十七团团部 孙士渠 摄
三十七团小区绿意盎然 周娇娇 摄
“张嘴说话嘴里都是沙”“家里两天不打扫就是一层沙,每天不敢开窗户”……当你与这里的职工群众聊聊团场过去的环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印象最深的,都离不开那一个字——沙。当记忆里的过去和眼下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禁让记者想去一探究竟,这些改变,究竟从何而来?
困境——沙漠边缘,生存多艰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语意为“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干旱肆虐、黄沙遍野是这里的主旋律。而在这片沙漠边缘的三十七团,过去由于地表缺少植被覆盖,从白天到黑夜,从春夏到秋冬,浮尘与沙暴始终如影相随,年降尘量可达每平方米2.9公斤。
“我还是连队职工的时候,有一次指导员安排我到连队的治安卡点值班。那时的值班室还只是一个小帐篷,我坐在帐篷里的折叠床上刚想休息,沙尘暴就来了。顷刻间,帐篷被狂风卷起不知去向,被子也飞向远方。抬头时,我看到的是被黄沙覆盖的浑浊的天空……”年过半百的三十七团文体广电和群团中心副主任杨金宝回忆起这段过往,依然记忆犹新,“我顶着沙尘跑出去追被子,追上后紧紧抱在胸前,然后趴在一处防渗渠内躲起来。待沙尘停后,我成了沙人,轻轻一抖,身上的黄沙便簌簌掉落。”
三十七团沙尘天气(资料图)孙士渠 摄
恶劣的自然环境给这里的职工群众带来了诸多不便,也让农作物种植受限。
“沙尘天气一般集中在春夏季节,但此时正是各类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风沙一来,好不容易存活的农作物常常被吹得东倒西歪,叶片也被沙子拍打出一个个小窟窿。”三十七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负责人吴中艳说。
要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去,防沙治沙,刻不容缓。
破局——植树造林,沙海淘金
当记者站在距离团部15公里之外的沙丘向远处眺望,看到的是三十七团万亩梭梭林在湛蓝的天空下与金黄的沙地交错,一行行有序地延伸到远方。梭梭树上,那些略显干黄的绿对南方来说显得有点吝啬,也有点单薄,但对于三十七团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荒漠来说,却是弥足珍贵。
三十七团万亩梭梭林 孙士渠 摄
三十七团万亩梭梭林 孙士渠 摄
2015年,这里的天气还在扬沙和浮尘之间随机切换着,三十七团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开始头顶沙尘、背对大风,在沙漠边缘种植万亩梭梭林。同时坚持在农田边缘种植林木,竖起一道道茂密的防风固沙墙。
“在沙漠上植树造林是一件造福子孙的事,但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曾参与梭梭林种植工作的三十七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何明友告诉记者,“把苗木背在身上,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沙丘上,风沙迷人眼,没日没夜忙。即便栽种完成,苗木还要迎接一次次‘考验’。一场强沙尘天气过后,刚栽下的苗木很有可能就所剩无几,只能一遍一遍地去补种。就算最后挨过了沙尘侵扰,苗木也很有可能因干旱缺水而枯萎死亡。”
三十七团防风林 周娇娇 摄
就这样,苗木种了补,补了又种,通过该团领导干部、职工群众的不懈努力,截至2023年,该团林地面积达到4.6万亩,风沙浮尘天气下降了23%。
如今,这里的梭梭有的已经长到了两米多高,农田边缘的防风林也已生长得高大茂密,它们早已顽强地在松散的沙土里扎下了深根,任凭风吹沙打,也要坚定地守护着田野里的农作物。
然而,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光是植树造林、防沙治沙还不够,还得向沙漠要更多经济效益。
三十七团水利工程项目沉砂池 孙士渠 摄
近年来,该团先后建成3.5万亩、3.3万亩土地治理项目,大力推行发展玉米、打瓜、葫芦瓜等农作物以及板蓝根、射干等中草药种植。为给各类作物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该团又启动总投资15.42亿元的扩建三十七团水利工程项目,项目依托车尔臣河,引水注入水利工程沉砂池,经过沉淀、过滤,再由沉砂池自压系统输送至团场的万亩农田。2022年4月,项目建设完成,总灌溉面积达到9万亩,年引水量4854.93立方米。
蜕变——绿洲沃野,生生不息
林木多了,沙尘少了,水源有了,农作物也长得愈发旺盛了。
三十七团玉米地 孙士渠 摄
三十七团种植大户田国华在三十七团3.3万亩土地治理项目上种植了4243.81亩玉米,得益于农田边缘的防风林以及三十七团扩建水利工程项目提供的充足水源。眼下,玉米长势正旺,郁郁葱葱、层层叠叠,微风拂过,绿浪涌动。
“这些玉米是今年3月底种的,你瞧,现在已经长得这么好了。”仔细拨开玉米植株上那繁茂的枝叶,田国华与我们聊起天来,“在沙漠边缘种植农作物本就不易,但近些年,团党委在防沙治沙上下了不少功夫,水源的问题也解决了,我们种植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田国华开心地说。
三十七团红枣园 孙士渠 摄
当采访的车辆驶入该团四连,大家被那连片浓密的枣园所吸引。三十七团的红枣产业一直是该团富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该团三个连队均有种植,产出的红枣色泽好,肉实味美,主要销往河北、河南、广东等省份。今年,该团种植红枣1.57万亩,眼下,这些红枣进入了盛花期,浅绿色的小花瓣隐藏在绿叶间,传来阵阵幽香。工人们正忙着给枣树抹芽,保证红枣产量,提高红枣品质。
工人们正忙着给枣树抹芽。周娇娇 摄
“三十七团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红枣的生长。早在2006年,我们就已经发展起红枣种植产业。这些枣树一样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更能带来经济效益。”吴中艳介绍,2023年,该团红枣创下了7000万元的产值。
继续行走在这片土地,不远处,平整无际的沃野良田里,那蓬勃生长的绿意,正孕育着更加丰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