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做为经济林(种子林)栽培是从近几年开始的,目前还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栽培品种,主要由于环境和气候条件产生的一些变异类型。
①红松类型主要根据树皮类型和球果类型划分。
依据树皮类型划分为粗皮型和细皮型两种,60年代王战、戚长顺在长白山林区对红松天然林皮型及其生长进行了研究,将红松定名为细皮红松(P.K. forma Leptofermis)、粗皮红松(P.K.f.Pachidermis)(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1982)。经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调查研究也证实不同皮型的红松在生长、发育、干型、树冠、结实及抗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在结实方面,细皮型红松结实量高于粗皮型红松结实量,且种子的千粒重较重。在生长方面粗皮红松生长快。
依据球果类型划分可分为长椭圆形和椭圆形两种。红松球果大小随树木发育阶段不同稍有变化,中龄林的球果长可达30厘米,进入成熟期后,随树龄增大,球果逐渐变小。一般球果长10~15厘米,直径6~9厘米,株间球果差异明显。经定株观察和株内采种统计分析发现:果型是个稳定性状,不管是幼果还是成果它们的形状,均不受发育阶段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从种子产量看,长果高于圆果。
②结实优良无性系
1987年开始,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在对本溪县草河口镇1977年营建的红松无性系种子园各无性系结实规律的观察中发现,各无性系在结实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所制约。利用这种遗传差异,选择出8个结实高产无性系。通过相关分析和综合评定,结实量高的无性系,其种子质量指标无明显波动。经过8年丰欠年观测,选择出的8个高产无性系具有较可靠的稳定性。从增益效果看,其幅度很大,选择高产无性系营建种子林,将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一般可增产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