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在我国被列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起,国内陆续有人开始种植红豆杉。因其枝叶、根须、树皮中的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含量高,因此红豆杉也有“摇钱树”的美誉。
2003年以后,我市规模种植红豆杉的风潮迅速出现。以我市最早规模种植红豆杉的忠县为例,从2004年引入企业开始种植至今,该县红豆杉种植面积从零激增到2007年的最高峰2.3万余亩,然而,如今却只剩8000亩左右。
近10年来,红豆杉热“退烧”在我市各区县已成普遍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其热度不再?目前仍在种植的大面积红豆杉该何去何从?记者近日进行了实地调查。
跟风种植
遭遇市场风云突变
在周康渠位于忠县新生镇天池村的千亩红豆杉基地里,一排排红豆杉目前又吐出了新芽。
周康渠是忠县人,早些年栽种过果树,真正接触红豆杉是在2003年。他回忆说,那时流行的一个说法是,“栽一亩红豆杉,年利润可达5万元。”当时,不少人都被红豆杉巨大的经济利润吸引,纷纷跟风种植。
几年时间,周康渠的基地从几十亩扩展到了上千亩。他把树枝以4元/公斤的价格卖给当地加工提炼紫杉醇的企业,一棵树一年就能收益几百上千元,他初尝了甜头。
“最火爆的时候是在2007年前后,全县栽植红豆杉苗木2.3万亩,1300万株红豆杉遍布12个乡镇,涉及66个种植大户和1.5万多农户。”忠县林业局副局长郭文龙说,那时候,所有人都想紧紧抓住这棵“摇钱树”。但未曾想到,市场发生了突变——由于人工合成提炼技术的成功推广,化学合成类抗癌药物增多,挤压了紫杉醇药品利润,加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等因素,导致紫杉醇价格急剧下降。10年来,紫杉醇的市场价格已由2004年的200万元/千克下降到20万元/千克。
此外,经多方测试、调研,忠县发现,当地的红豆杉紫杉醇含量主要在其根须部位(而不是树枝部位),因此从2010年起,企业便以收购红豆杉根须为主,收购价格为21元/公斤,种植农户骤降到仅2000多户。
三大原因
促使红豆杉热“退烧”
“总的来说,我市人工栽培的红豆杉分布较广,从低山到海拔一千米以上都有,但大型成片的不多,目前主要在忠县、北碚等地有规模种植,其他如南川、永川、黔江、奉节等地也有零星种植。”市林业局产业处副处长王太强告诉记者,我市发展红豆杉这10多年来,规模上从零已突破为数万亩,分布上由点扩展到面。虽火爆了好几年,但目前看来总体效益并不理想。
“首要原因是该品种的生长周期太长,见效慢。”王太强介绍,我市人为栽种的主要为本地的南方红豆杉和从美国、加拿大引进的曼迪亚红豆杉两个品种。这两个品种从幼苗生长到可以成片提炼紫杉醇的成树,至少需要七八年时间,这对种植户来说,无疑加大了资金压力。
另一方面,红豆杉只能通过萃取提纯技术才能实现其制药的经济效益,而现在植物提取的紫杉醇也面临人工合成产品的竞争和挤压,紫杉醇产品大幅降价,不少企业和种植户看不到希望,纷纷转行。
“盲目跟风发展也是红豆杉‘退烧’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多年基层调研工作经历的西南大学中药研究所所长徐晓玉认为,有的地方看到别人搞红豆杉挣了钱,就一哄而上。在发展产业之前,并未做好准备,往往是“只知道栽种”,没有配套加工企业,缺乏市场意识和相应的研发技术,这也导致了本地红豆杉产业收益不高。
多元化发展是出路
“退烧”之后,红豆杉种植企业和农户该如何从尴尬的局面中突围?
王太强称,目前林业部门正在对全市包括红豆杉在内的珍稀植物种植面积、种植户的收益现状、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以图帮助广大种植户“突围”。
而忠县的周康渠在前两年已找到一些变通的办法,把红豆杉当盆景和绿化树卖,而且这个办法一年还能帮他赚40多万元。
“不管是南方红豆杉还是曼迪亚红豆杉,都是四季常青,它们还有一个夜晚放氧的功能,能净化空气,不仅有益人的身体健康,观赏价值也较高。”周康渠从网上、书本上学到了修剪和造型的知识,将一棵棵地里的红豆杉进行移栽、修剪、造型,摇身一变成了抢手的盆景。
就这样,除了将红豆杉根须卖给药厂提炼紫杉醇用于制药,这两年,周康渠的农业公司开始做起盆景、绿化树的生意,产品多种多样,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家纷纷前来订购。
不仅如此,周康渠还忙着更多的事——把树上的红豆果子用来榨油、加工保健食品;把成树的树干利用起来,制作小木杯、筷子等高档工艺品;提取植物纤维用来制造健康内衣等。他还有一个长远的打算是,把自己上千亩的红豆杉林与周边的秀美乡村风光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
“现在像周康渠这样做的人不在少数。”王太强表示,红豆杉产业多元化发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适度规模发展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