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理论,从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内涵,传统经营模式的弊端到对标世界先进的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创新森林培育经营理论探寻新出路,改变传统思维,改进森林起源认知,逐渐完善森林经营技术体系;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的技术措施,流域经营治理模式,科学划分林分阶段,开展天然次生林转化作业,全面造林科学培育,强化“良种壮苗’的理念,科学界定树木生命周期;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技术体系的科学性,以目标树为构架的全林经营,以综合治理为主的全流域经营,推行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实践中森林经营的技术措施, 明确了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的目标,充分体现森林培育经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培育健康可持续森林资源,实现可续发展。依据多年的森林经营实践探索,对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模式论述如下:
一、 创新森林培育经营理论
1、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内涵
“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就是人类在与森林共处的过程中摸索出的一条适应自然规律的,有科学预见的、有利于人与森林关系协调的规律”。其致力于“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依托自然条件,借助自然力量,通过人为干预等措施加速林木发育过程,培育接近自然而又优于自然,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健康可持续经营的森林资源体系。
2、传统森林培育经营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栽了砍,砍了栽的传统经营方式导致森林的多种效能被“锁喉”,成为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经营难以为继的根源,由于缺乏科学的森林培育经营理论和技术,造成了林地生产力的极大浪费,林地的潜在地力长期得不到有效释放,致使森林的生态功能和森林生产不可持续。
3、对标世界一流森林经营技术找差距
同世界发达国家的森林培育经营理论接轨,了解世界上林业最发达的国家如何发展林业,例如德国1.65亿亩的森林面积,不仅满足了国内木材需求,还成为木材净出口国,年采伐量为每公顷8.7立方米,销售额为1000亿欧元,而中国北方森林的单位面积产出比竟不足德国的百分之一,通过深入研究,反复思考,深刻反省,剔除气候、地域差异等客观因素,找到了“我国森林培育经营理论落后,科学育林技术缺失两大问题症结”。
4、创新理论探寻新出路
全面回顾总结反思,厉行改革,开启科学森林培育经营绿色崛起之路,借鉴德国先进森林培育经营技术,创立中国以“近自然森林培育理论为指导、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全流域经营” 的森林培育经营新模式,通过科学育林,全流域经营,增加造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被率,科学抚育森林,清除贬值低值森林资源,增加优质资源,使林区的森林质量、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景观价值实现巨大提升。
5、改变传统思维,改进森林起源认知
正确认知森林起源与否是影响确定其经营路线的关键因素所在。从森林的起源角度来讲,习惯于把森林简单地划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但却从生物学角度忽略了其生长特性,不能从源头分辨出树木的好坏和优劣。为此借鉴德国的经验把森林起源分为矮林、中林和乔林。矮林前期生长快,后期生长慢,寿命较短。乔林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寿命长,是建立健康稳定可持续森林系统的基础。根据不同的起源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真正做到科学营林。
6、森林培育经营技术体系渐逐完善
以近自然理论为指导的森林培育经营新体系,使森林经营技术更加多元化,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不同立地条件下森林经营的实际需要,经营的针对性强,更有力促进森林质量的逐步完善和林地生产力的有效发挥,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成为森林培育经营技术提升的重要标志。
二、 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的技术措施
1、流域经营治理模式
按照“区域经营,综合设计,集中作业”的思路,对流域内的所有林地按照“宜造则造、宜改则改,宜封则封”的原则进行全面经营打造精品流域治理工程,达到流域内林相优美,路网通达,取得良好的经营治理成果。
2、科学划定林分阶段
按照传统方式可以把森林分为幼林、中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此划分标准带有明显的采伐利用目的性。而按照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理论,则是以培育森林为目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将林分划分为型干阶段、疏伐阶段和收获阶段。在型干阶段,按照树木生物学特性通过抑制侧枝生长等措施促进其高生长、快生长,形成通直的干型;在疏伐阶段,促进径级增长,开始目标树经营,同时收获中小径级材;在收获阶段,就是收获目标树木材,并提前20年通过人为干预等方式进行林下更新,科学确立新的经营方向。
3、大力开展天然次生林转化作业
运用“上层疏伐 下层补植”的方式,对残次的天然次生林进行渐近式改造,在保持森林环境,保留林地生产的同时,变单一用材林培育,为多目标个性化培育,逐步实现林分质量,树种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改良,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兼顾的共赢之路,彻底改变一直沿袭以小班为单位的采伐—造林—采伐循环往复的传统作业方式,根据森林特点和自然属性,变“皆伐”为“间伐”,提前通过人为干预等方式进行林下更新。走上“采坏留好、择优保留、藏富于山、寓财于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4、全面造林,科学培育
通过消除贬值资源,改善林分质量,使资源更新焕发活力,大规模压缩皆伐作业,使更多的森林得到保留,森林的生态效益得到不间断存续和释放。精细规划,综合治理,运用目标树经营,转化经营和均质经营等经营方式,大规模开展中幼龄林的质量调查、密度调整、树种调整、结构调整,弥补以往森林经营欠账,实现森林资源整体质量和林地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开创森林培育经营新局面。
5、强化“良种壮苗”的意识
树木品种是影响森林健康可持续经营与否的关键因素。一改过去“有啥种育啥苗,有啥苗栽啥树” 的传统做法,在森林改造和新造林方面首先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或培育在现有立地条件下适宜生长的乡土树种,加强优质乡土树种良种壮苗的培植,加强种子园和良种基地建设,并引进适生珍稀针阔叶树种。
6、科学界定树木生命周期
对树木生命周期是否客观认知直接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否最大发挥。现行的森林经营规程规定了相关树种的终伐期限,例如规定常见的华北落叶松终伐期为40年,但事实发现该树种70-80年依然长势很好,生长量不断增加而且没有出现过熟现象。所以重新界定树木生命周期,避免“青壮年”树木的提前夭折。初步测算为华北落叶松的主伐年龄不低于80年,油松、红松、云杉等不低于120年,“实现以整个森林的生命周期为时间设计单元,以目标树的标记和择伐及更新为主要技术特征”,“以永久性林分覆盖多功能经营和多品质产品生产为目标的森林经营体系”。
三、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的科学性
1、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
随着中国木材需求依赖进口量的增加,建立大径材储备基地迫在眉睫,而目标树经营正是高质量大径级木材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国家大径材储备基地的最有效措施。实践证明,全林经营既充分发挥现有林木资源优势,确保森林生态系统活力维持在最佳状态,实现大径级木材储备的长远目标。适时间伐还可陆续获得林木资源,有效解决短期、中期与长期的经济收益问题。
2、以综合治理为主的全流域经营
整合森林生产资源是实现多种功能林的新载体。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由于中国林区多在偏远地区,长期以来,“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林区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存在缺乏科学规划、总量不足、等级较低、安全性差等许多问题,成为制约林区发展的一大难题”。实施全流域经营这一难题便迎刃而解,有利于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巩固和长期发挥作用。
3、近自然育林
欧洲著名林学家,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海因希里·斯匹克指出,“近自然育林,是中国多功能森林培育经营的目标之一,通过近自然森林经营实践,全面创新中国森林经营理论”。通过全面加强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理论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国内外技术交流,促使理论转变和技术提升,实现传统营林方式向近自然营林方式的转变,实现了近自然森林经营“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多功能及缓冲能力分析为基础”,从而走上科学、高效、系统的森林经营之路
4、推行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
跳出“砍了栽,栽了砍”的简单轮回,以间伐代替皆伐,由砍好留坏,变为砍坏留好。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探索一条绿色崛起之路。中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匮乏的国家,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森林结构不合理仍是现阶段中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大量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不良状态,严重影响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森林是需要经营的,没有经营的森林一定不是最健康的森林。“所以要打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且使森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展规律,其核心是以“一种理想和尊重自然的态度,经营森林使其达到接近自然的状态”。
四、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的目标
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理论应该成为中国森林经营的主导思想,森林培育经营必需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和正确的经营路线, 充分认知在森林经营方面纯自然不如近自然,实践证明凡是“经营过的林地,林间疏密适宜、树木生长旺盛、林下植物繁茂、林相整齐优美,与没有经营的杂乱无章的树林形成鲜明对比”;“要使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理论逐渐推广运用,从而更好地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帮助森林自我更新”,使森林在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以近自然森林培育经营理论为指导,“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为基本经营模式,以“流域经营”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科学营林,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培育优质、高效、健康可持续森林资源”。实现“通过利用而经营森林” 的近自然林业的最高境界,主动对标世界森林培育经营高端技术,创新发展理论,创绿色“奇迹”,实现绿色崛起,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质量提高、面积蓄积双增“ ;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的森林资源培育经营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塞罕坝林场 孙国龙)